发布时间:2025-05-29 05:30:44 来源:南京南京电影完整中国版 作者:{typename type="name"/}
李白纪念馆
第34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开幕式文艺演出。顶流
“顶流”李白与“诗城”马鞍山,李白
如何“相互成就”?诗城山何
率性洒脱的李白,天真可爱的马鞍杜甫,琴艺高超的相互李龟年,高冷俊美的顶流王维……
今年上映的国风动画电影《长安三万里》,观众好评如潮,李白豆瓣则打出8.2的诗城山何高分,堪称今年暑期档电影的马鞍爆款。
168分钟的相互时长,不仅带观众领略了大唐盛世的顶流雍容繁华,更让一个个在唐风画卷中最为出彩的李白人物“活”了起来。
这部电影为何大火?诗城山何网友们给出了答案:中国文化就是电影最大的底气!
电影中的马鞍主角,一袭白衣,相互长发飘飘,一生豪放不羁,遍历祖国大好河山,写下无数灿烂壮丽的诗篇……
不用多想,便知李白。《上李邕》《静夜思》《行路难》《采莲曲》《赠汪伦》《将进酒》《早发白帝城》……电影用一首首经典名作,串起“诗仙”一生的起落沉浮。随着电影的上映,“李白热”“诗歌热”如同三伏天一般,热度居高不下。
大唐气象今犹在,“诗仙”风骨永留存。
千年以来,李白与马鞍山,共同书写了一场“相互成就”的佳话:
他寄情于马鞍山的山山水水,最后终老于此,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诗歌气质;
马鞍山全力打造诗歌文化品牌,持续推动李白文化传承发展,让更多的人喜爱李白、喜爱诗歌。
敬畏“诗仙” 一片日月可鉴的初心
年轻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,雄心万丈,仗剑去国,出三峡,浮江汉,游吴越。
1200多年前,当他刚刚踏上马鞍山这片奇丽的山水之境,凭借一首《望天门山》,便登上了盛唐诗国的时代舞台。
其实,不是马鞍山选择了诗歌,而是诗歌选择了马鞍山。
因为李白,这里的山山水水有了诗的灵气;
因为李白,我们才能有幸聆听到泛舟赏月、跳江捉月、骑鲸升天的神话故事;
因为李白,人们追寻“诗仙”脚步,采石矶、太白楼、大青山成为争先打卡的旅游胜地;
因为李白,自信、开放、包容的马鞍山张开双臂,欢迎八方来客……
青山埋仙骨,岁月诉情缘。多少年来,“诗仙”的踪迹为这方土地平添了几分浪漫和仙韵,也使得文化灵气在此孕育。
斯人已逝,但诗意栖居,寻找先人踪迹,已成为这座城市中的人们矢志不渝的追求。
如此李白,谁能不爱?
作为李白终老之地和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址所在地,马鞍山历来重视以李白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、保护、普及和传播。
在学术研究方面,依托中国李白研究会强大的专业力量,编辑出版一大批李白主题图书,建成马鞍山李白国际资料中心,开通中国李白网门户网站。
在文物保护方面,青山李白墓、采石太白楼先后入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马鞍山境内的一批李白传说入选各级非遗名录。
在普及传播方面,自1989年以来,已连续举办了34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,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,荣获“中国诗歌之城”的美誉。
源于李白,马鞍山这座城市刚柔相济、与众不同,诗歌创作和吟诵的热情洒满了整座城市,深入城市的肌理。
守护“诗仙” 一份千年一诺的坚守
每年的诗歌节,拜谒“诗仙”李白的活动成为必不可少的“重头戏”。一枝菊花,一杯清酒,鞠躬三次,绕墓一圈,献花、洒酒,礼成。
每年拜谒“诗仙”,谷常新都是毋庸置疑的主祭人。作为李白墓第49代守墓人,从18岁到年过半百,如今,他已经为李白守墓整整三十九载。
只因先祖,也是李白生前好友谷兰馨的一句:“李白身后可葬青山谷家,此诺永世不变。”并让子孙为李白守墓。
如此,谷家世世代代牢记祖训,恪守祖先承诺,至今已经1200余年,“千年一诺”折射出了谷常新和谷家人身上的人性光辉。
李白斗酒诗百篇。李白爱酒,众人皆知。青山李白墓前,无论何时,总是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酒。以敬酒的方式纪念李白,不远千万里,共同举杯邀明月。
守护“诗仙”,成为谷家乃至所有马鞍山人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的使命。
沧海桑田,斗转星移。任凭岁月如何变迁,尘世喧嚣之中,青山脚下,总有一处清净之地。拜谒“诗仙”的过程,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升华,感受快意诗歌,品读诗意人生,在内心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感到由衷的自豪。
追寻“诗仙” 一幅传承创新的画卷
以古开今,鉴往知来。
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,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,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征途中,马鞍山的“李白元素”“诗歌元素”和“长江元素”也在不断丰富着它的内涵。
人们喜爱李白,作为历史的宠儿,他有卓尔不群的才华,义薄云天的气质,乐观豁达的态度,光明磊落的品质。他的诗作走进了语文课本,他的作品被世代诵读,街巷道路以他的名字命名。
因为李白和李白文化,当涂民歌、千字文、姑孰画派等多个文化品牌创生,文旅项目研发加快推进,一个更加多元立体的李白正在被解读。
人们热爱诗歌,诗歌创作成为马鞍山市民的日常,群众性诗社层出不穷,新生代诗人佳作不断,诗歌已经渗透在学校、家庭、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,诗歌用其独特的魅力,潜移默化这些纯粹的心灵,传承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。
20多年来,马鞍山青少年经典诵读活动赓续不断,诗歌这个中华文化的瑰宝在这里得到了全新的阐释。
人们赞美长江,无论是“天门中断楚江开,碧水东流至此回。两岸青山相对出,孤帆一片日边来”的豪放大气,还是“诗仙”跳江捉月、骑鲸升天的无限浪漫,诗歌和长江文化注定密不可分。
传承长江文化,与长江共生、共进,如今的采石江畔,长江文化体验空间项目“长江不夜城”正大放异彩。
以诗歌和长江文化为引,马鞍山文旅产业与长三角城市的互融互通也在提速。利用马鞍山李白诗歌节这一平台,马鞍山市也将继续唱响诗歌文化、长江文化,践行“人民保护长江、长江造福人民”的科学论断。(文/记者 黄莹)
相关文章